藝術家介紹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莫內(1840 - 1926)

 

生平

1840年11月14日,克洛德‧莫內(Claude Monet)出生於巴黎,5歲時隨全家移居到法國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(Le Havre)。自幼年起,莫內就顯示出了非凡的繪畫才能,16歲時就已經可以賣畫賺錢了,當時他的畫被貼在港口畫具店的門口,以每張20法郎的價格出售。1859年,莫內來到巴黎,結識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——雷 諾瓦、西斯萊和巴齊爾。以莫內為首,他們常常一起到楓丹白露的森林去寫生。後來外光派即印象派的產生,便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。莫內的作品以風景為主,但 他的兩幅極具特色的巨幅肖像畫《綠衣女人》和《穿和服的女人》都是以一位名叫卡繆的女子為模特兒的。卡繆是莫內的愛妻,也是他最衷情的模特兒。1866年,莫內與19歲的卡繆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,但他的父親卻反對他們的結合,並斷絕了對他的經濟支援,使得莫內的生活一度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。生活的窘迫並沒有拆散這對有情人,反而激發了藝術家的激情。同年,莫內完成了以卡繆為主角的《綠衣女人》,這幅用短短四天時間一氣呵成的作品,使莫內入選了1866年的沙龍展,並受到好評。直到1870年莫內30歲時,他才獲得父親的同意與卡繆正式結婚,那時他們的長子約翰已經出世了。在1875年的畫作《撐陽傘的女人》中,卡繆和兒子約翰一起登場,在仰視的角度下,她半側著身的姿態顯得格外生動感人。陽光閃爍在她白色的衣裙和腳下的草地上,而她面龐邊輕輕飄起的白紗和轉動的裙擺顯示出風的撫弄。 1878年,是莫內生命中格外陰暗灰冷的一年,他的贊助商奧德西破產了,一家人因生活困窘而離開了巴黎。 1879年,莫內變得更加困窘沮喪,以致無法參加第四屆印象派畫展。這一年的9月,卡繆因患癌症過早地離開了人世。卡繆去世後,莫內於1892年與贊助商的前妻艾麗絲正式結婚。在莫內後期的作品中,曾出現過艾麗絲和她的女兒們的身影,在這些作品中,人物的臉部十分模糊,似乎仍是卡繆的身影,寄託著畫家的哀思。在1880年以後的若干年裏,莫內對印象主義作了最後的詮釋和印證,執著地追求著光與空氣和諧的完整性。1926年12月5日,莫內以86歲的高齡病逝于吉維尼的家中。莫內在他的一生之中對光之美作了極致的描繪,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光與色的層次、昇華至空靈境界的生命之光,它脫離了肉體和精神的樊籬而永恆自在地流動著。

 

 

作品特色

莫內 (Claude Monet 1840~1926)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大畫家,而印象派(Impressionnisme)名稱的由來,就是對近代繪畫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。印象 主義畫家吸取當時科學上的光學理論,認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而產生的,在不同時間、環境、氣候等客觀條件下,受不同光的變化而有各種不同色彩。透過寫生,發 現過去一般不被注意的色彩現象,從而在繪畫色彩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。欣賞莫內的油畫連作麥草堆、白楊木、浮翁大教堂等, 最能看出這種特徵。他對同一主題反覆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寫生描繪,畫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,光和色的高明度及鮮明感,交織成光與色彩的華麗交響詩。莫內一生 遺留500件素描,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,86年的生涯,生命力旺盛,創作量龐大。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,從法國到倫敦、威尼斯、挪威, 在各地旅行寫生,留下無數的作品。莫內的風景畫-- <日出-印象>, 就是描繪他看日出的感覺。這幅畫在1874年公開展出後,引發了許多爭論。莫內這幅畫是描繪一個橘紅色的太陽正緩緩昇起,水面有三艘小艇,其中一艘僅能模 糊的看出來,幾條線條表示波浪,完全沒有過份的誇張,但卻把細節簡化、單純化了,使我們的想像,能逃開過份的贅述誇飾。看到太陽掙扎著想要穿出濃霧,我們 的想像開始被挑動,就好像莫內被挑動的心一樣。隨著印象派誕生一百多年來受人們的喜愛,莫內成為享譽全球的繪畫大師,他畫中的各種的風景、光波粼粼的水景、花開的原野、浸淫在陽光下行樂度假的人們,吸引無數人的欣賞、驚嘆與靈感。莫內畫作的群眾魅力,深刻印證了藝術的永恆與人類的文化親和力。

 

 

相關的網頁

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painter-wt/monet/monet.htm

http://www.aerc.nhcue.edu.tw/4-0/art/s27/new_page_4.htm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梵谷(1850 - 1890)

 

生平

梵谷1853年生於荷蘭北部一個小村莊,父親是村裡的牧師。梵谷是家中長子,有兩個弟弟及三個妹妹。梵谷在十一歲時被送到寄宿學校唸書,梵谷在學校的成績平平但很用功。1868年3月,梵谷突然跑回家跟父母住了一年,之後決定中途輟學。十六歲時離家開始出外謀生。 1869年梵谷在海牙一家畫廊工作,空閒時梵谷喜愛看書和逛美術館。1873年 ,他轉到倫敦分店去,並熱烈追求房東的女兒。後來, 因為失戀,梵谷辭去畫廊的工作,投身傳道,以安撫人類痛苦的心靈。1876年,梵谷在學校擔任義務教師,幫助低下層的小孩學習。 1878年,梵谷到比利時礦區努能Nuenen作傳道員。礦區人民生活的困苦,大大震撼了梵谷;礦區的小孩八歲就要到礦洞幫手搬運, 十三歲就得挖掘煤礦, 三十歲左右就會患上肺病,一般活不過四十歲。他們辛勞了一生,也不能換取溫飽。為了和礦民打成一片,梵谷用煤炭塗黑自己的臉頰,在煤渣堆中撿拾煤屑,送給區內的老弱。又把自己所有的金錢、食物、衣服分派清光,也無法幫助到這麼多的貧民。他甚至為了改善礦區人民的生活,不惜親自到煤礦公司, 為工人爭取合理的工資,及較安全的工作環境,結果不但徒勞無功,且引起教會的不滿。就在這年冬天, 礦洞發生坍塌的悲劇,傷亡慘重,梵谷對宗教開始失望。1879年,教會撤除了梵谷的職務。被撤職後的梵谷仍然留在礦區,開始繪畫,希望從美的表現上尋求解脫。 1881年,梵谷回到荷蘭鄉間,過著刻苦的生活,以農民、工人為對象,繪畫了大量素描。1886年,跟隨弟弟西奧去到藝術之都巴黎,認識了高更、塞尚、秀拉及羅特列克等畫家,並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畫的影響,開始形成了日後強烈的個人風格。 1888年2 月,梵谷在亞爾Arles居住, 亞爾對梵谷而言,是一個充滿澄淨和歡樂的地方。梵谷在亞爾繪畫了超過二佰幅油畫,當中卻只能買出一幅紅色葡萄園 The Red Vineyard。貧困的生活 ,不竭的創作令梵谷變得神經衰弱。 1888年10 月,梵谷邀請亦師亦友的高更從巴黎到亞爾一同居住,一同創作。由於高更的狂妄自大,梵谷的執拗,令二人爭吵不斷。在一場劇烈爭執後,高更大怒而去。想到高更一旦離去,他又再陷於孤單,寂寞的生活,梵谷內心感到悽慘不已,使他的精神瀕臨崩潰。無法抑制激動的梵谷,竟然割下自己的左耳。從此,他不但失去高更這個好朋友,還給所有人笑作瘋子。他的精神錯亂一直斷斷續續地發作與復原。 1889年,梵谷為了使病情穩定下來,自願入住亞爾近郊聖雷米St. Remy 的精神療養院。在那裡的一年中,他瘋狂地作畫,包括了著名的 Starry Night。 1890年5月,梵谷移居到巴黎近郊的奧維Auvers-sur-Oise,並向精神科醫生嘉舍Gachet租屋而住。在短短兩個月內,梵谷繪畫了七十多幅油畫。狂熱而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,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,使他心力交瘁,精神瀕臨崩潰。1890年7月27日早上,梵谷在住所附近的麥田中吞槍自殺,延至7月29日傷重不治,享年37歲。 梵谷在短短的一生中,幾乎沒有賺過錢,完全靠弟弟西奧寄給他的錢過日子。梵谷寫了很多的信給他手足情深的西奧,世人才得以從那些信中得知梵谷的生平及藝術。梵谷在寫給弟弟的信中提到,他最用心的是要「把生命注入畫裡」。當我們觀賞梵谷的作品時,會發現梵谷藉著獨特的畫風將生命注入到他所畫出來的東西中。

 

 

 

作品特色

梵谷被認為是荷蘭繼林布蘭Rembrandt 之後最偉大的畫家。他對於印象派畫風極具影響力。 1881 到 1885 年間,梵谷大部份的畫作主題都是平民和工人。最有名的畫是 食薯者The Potato Eaters ,他寫信給 弟弟說:「我想要強調的是,這些人,用他們挖掘土地的手,拿著餐具吃著這些馬鈴薯。這正是勞動的本質啊,由自己的勞力誠實地獲取報酬,也就是食物。」這時候,他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,色彩十分沈鬱。 1885 年梵谷在 Antwerp的美術學院上了幾個月的課。但學院的課程對梵谷來說沒什麼太大的幫助。 1886 年二月,他搬到巴黎去,在巴黎遇到了高更、塞尚、秀拉及羅特列克等印象派畫家。這時他的畫風受日本木刻版畫的影響而產生相當大的轉變,對於色彩的表現性與象徵性越來越著迷,他並沒有像印象派將色彩用作表現光影。正如他自己寫道:「與其將色彩用於精確重現我所看到的東西,我將色彩用於更強烈地表現自己。」 他的作品特點多為熱情洋溢,筆觸強烈富動感,用色大膽自由,彰顯個性。 雖然他受到同輩畫家如秀拉、高更等人的影響,但是他的風格與表現方式卻完全建立於個人激情的抒洩上。對他來說,藝術幾乎是一件神聖的感召,使他別無選擇地不停創作。他一生最輝煌的作品可說是晚期在法國南部阿爾Arles時所創作的,不管是人像、戶外風景或室內寫生,都凝聚著炙目的色彩、扣人心弦的氣氛和激情的筆觸。 梵谷是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,在他短短的十年創作生涯中,彌補了印象派單面性的描繪,成為野獸派和表現主義的先驅,也與塞尚、高更並列為後期印象派三大代表畫家。

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特色是:用色陰暗,造型滯重,描繪主題主要為農民及其農務。西奧勸他用當時一般印象派畫家所用的明快的色調,他不予理會;但在安特衛普的短期停留期間,他開始對日本版畫(浮士繪)和魯本斯(Rubens)的作品發生興趣。回到巴黎後,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全然的變化;他採用印象派畫家的技法,曾一度傾向秀拉的點描法,題材則轉向花卉、巴黎景物、人像畫及自畫像,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。到了亞耳之後,他畫了很多色彩明亮、生動、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;高更繼抵亞耳之後,梵谷的作品明顯受到綜合主義(Synthetism)的影響--造型簡化,少用混色。他在聖雷米和奧文斯完成的作品,鮮活的色彩、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,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。後世畫家中,受梵谷影響最深的要算孟克(Munch)和德國表現派畫家。

 

 

 

相關的網頁

http://winnie5.netfirms.com/vincent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

http://vincent.hdcafe.net